開車行駛在粵港澳大灣區幾個核心城市的高速公路上,或是行走在城市的高新開發區內,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垂直工廠”鱗次櫛比,出現在道路兩旁,“工業上樓”作為廣東集約用地、推動制造業升級的重要載體,在幾個制造業大市上“遍地開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工業上樓”也被稱為“空中廠房”,是廣東省提升工業用地空間、夯實先進制造業根基的重要舉措。去年底,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突出制造業當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廣東以制造業當家謀劃高質量發展,“工業上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自去年以來,各制造業大市紛紛“放大招”,出臺措施探索“工業上樓”發展新模式,向天空要發展,向天空要產值,以工業用地資源的“增量提質、存量提效”為著力點,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案例:
土地資源緊缺 工業借“上樓”突圍
工業用地供應趨緊,是當前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普遍面臨的一大制約因素。而“工業上樓”通過高強度、集約化開發,大幅提高廠房面積和畝產效益,是挖掘土地利用潛力,提升經濟密度的突破口。
在深莞交界處,茅洲河與京港澳高速之間,一幢23層的大樓拔地而起,窗明幾凈的大樓,整潔有序的園區,與周邊低矮的舊工業樓形成鮮明對比。這個位于深圳寶安的全至科技創新園,被業內視為城市更新背景下推動的國內第一個“工業上樓”項目,也被譽為“土地成本攀升下的深圳工業突圍樣本”。
走進園區,可以看到,這是一幢集先進生產與科技創新為一體的新型廠房,走廊寬度達3米,可走叉車,方便卸貨直接到公司門口;走廊端頭欄桿可打開,方便吊裝大型設備;一層布置全天候卸貨平臺,生產物料乘坐貨梯直達高層廠房;園區內配套商業包含員工餐廳、咖啡廳、便利店……能滿足企業生產、研發、辦公、檢測和展銷的一站式需求。
十年前,園區與周邊低矮的舊工業樓一樣,原有的39家企業均為五金制品、模具銷售、配件包裝等傳統低端制造行業;如今,按照“廠房+寫字樓”復合標準,園區工業空間面積從5萬平方米拓展到了15.5萬平方米。
位于廣州黃埔的灣區專精特新產業園設計效果圖
在廣州,人們也正在努力在工業載體上向存量挖潛力,向土地要效益,大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廣州黃埔產業鏈完善、企業聚鏈成群,極適合發展“工業上樓”模式。為破解土地利用空間整體受限難題,黃埔區創新土地開發模式,挖掘地上、地下空間利用效率,鼓勵“工業上樓”,支持工業用地提高容積率,允許普通工業用地基準容積率上限可達3.5-4.0,推動建設“摩天工廠”,打造一批“無人工廠”“無人車間”示范項目。以去年動工建設的灣區專精特新產業園為例,該園區將圍繞新能源汽車的多個領域共建產業鏈集群,打造高密集群、多樣定制、生態化、智能化的4.0工業園區。園區的建設將加速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專精特新”企業集聚和發展,進一步帶動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優勢聚集。
東莞松湖智谷產業園內“工業上樓”企業的自動化生產車間
向天空要發展 向天空要產值
“幾乎每天我們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幾天前,松湖智谷產業園的開發商信鴻集團副總經理盧堅庭驕傲地對記者說。松湖智谷產業園是東莞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上樓”項目。在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和空間資源緊缺的背景下,松湖智谷“工業上樓”創新模式的成功探索,成為有效盤活低效用地、促進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典型示范、產業地產的“網紅”。
松湖智谷產業園區內郁郁蔥蔥。黃志亮攝
春天的園區內,綠意盎然,花兒也開得正艷。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研發、生產,商業、食堂等生活配套也一應俱全,儼然是一個生活社區。更值得一提的,園區以10層以上的現代化工業大廈為主,通過解決層高、承重、物流等核心問題,讓大型機器上到高層,向上拓展產業空間,創造的效益是原來的數倍。盧堅庭介紹,松湖智谷總投資200億元,將打造成為180萬平方米產城人融合智慧蜂巢生態智造新城,目前已有500多家優秀企業進駐。去年,松湖智谷總產值112.62億元,同比增長33.1%。
2021年12月底正式投產的港灣6號·金鴻工業園,是珠海高新區首個“工業上樓”示范產業園區。該園區很好地詮釋了“工業上樓”的優勢,土地利用率提升10多倍。這里原本是良豪五金公司,它的建筑面積僅為0.4萬平方米,年產值約6000萬元;更新后的“工業上樓”示范產業園區總建筑面積達4.8萬平方米。通過打造高端制造產業集聚區,區域產值實現飛躍,預計開園首3年,該園區內企業總產值將突破15億元。
開年即“放大招” 各地紛紛出臺措施
今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廣東各地吹響高質量發展號角。隨后,各個城市紛紛“放大招”,出臺措施推動“工業上樓”,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廣州市政府在今年市兩會上重申并強調“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2月初,《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若干措施的通知》印發,其中明確提出,建設一批適應需求、集中高效、配套完善、低于市場價租賃和出售的政策性標準廠房,研究推動“工業上樓”新模式。
廣東制造業大市佛山也動作頻頻,中心城區禪城宣布重返制造業主戰場。“禪城要打造都市工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禪城區招商局局長李有亮表示,禪城必須推動“工業上樓”,實現都市工業的高質量發展。為鼓勵“工業上樓”,禪城區已出臺《佛山市禪城區工業用地規劃建設管理指導意見》等配套文件,對禪城區內的工業用地規劃建設進行進一步規范,明確了工業用地的容積率、建筑高度、配套設施比例等要求。
在深圳,去年6月就出臺了《深圳市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同年11月,深圳推出“工業上樓”計劃,連續五年每年建設2000萬平方米優質、經濟、定制化廠房空間。去年4月,珠海推出“產業第一”系列政策舉措,要在2年內新增2000萬平方米的“5.0產業新空間”。
今年剛開年,東莞出臺的“2+2”政策中就明確提出,東莞正在研究制定5年內建設形成5000萬平方米高品質、低成本、快供給的產業空間的具體工作方案,計劃每年啟動1000萬平方米優質產業空間建設,為全市制造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工業上樓”帶來什么?
帶來畝均稅收和畝均產值的成倍增長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業空間是保障,“工業上樓”是破解土地資源緊缺難題的關鍵。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鄧盛華認為,“工業上樓”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導入高端產業和先進產能,為制造業提供有力空間保障,實現產城融合。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舊工業園區也需要升級。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總經濟師邵勇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市形成了超過4億平方米的產業空間,為制造業持續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障。但是,隨著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人才化發展的深入推進,傳統產業空間功能不匹配、配套不完善等問題越發突出,越來越難滿足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產業空間量大但質不高,成為當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制約瓶頸。
戴德梁行華南區策略發展顧問部高級董事、莞惠區域發展總經理、東莞公司負責人張國華認為,“工業上樓”能讓產業用地高效集約利用,傳統工業園區的廠房,層高一般是三至六層,容積率一般在0.8~1.0左右;而“工業上樓”的容積率基本達到3.0~4.0,甚至4.0以上。相對來講,土地按照一種空間疊加形式被高效利用。“工業空間的疊加,讓產業也產生了縱向疊加,帶來了畝均稅收和畝均產值有成倍的增長。”張國華說。
為企業降低成本 打造全產業生態鏈
對于企業而言,哪里有生意,就會出現在哪里。位于東莞的君泰產業,定位為城市工業生態鏈運營商。君泰產業總經理林毓群認為,“工業上樓”招商,帶來的不只是一家企業,而是一條產業鏈。2021年,該企業開發運營的項目君泰·正拓5G產業園在東莞大朗落地,招商定位很明確:要以生產型功能為主導,打通松山湖科研與生產價值鏈兩端,鏈接由源頭技術創新到精密制造生產的高端數智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同時,也思考未來工廠的新形態,塑造“工業上樓”新范本,謀劃提前10年洞悉企業未來生產的需求。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在珠海的港灣7號·智造超級工廠成為現實。“園區入駐了許多我們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進一步降低企業間的溝通成本。”入駐企業珠海鼎冠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清輝說。
松湖智谷產業園也提出,要打造“您的上下游,就在我的上下樓,最遠不超過隔壁那棟樓”的全產業生態鏈。東莞海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入駐該園區,該公司總經理易紅建透露,企業的樓上就有幾家供應商。天集產城東莞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書江認為,無論是區域還是園區,只有產業鏈形成了,企業才不愿意走,也走不掉。當上下游企業、供應商客戶全在這個區域時,企業也不肯走。
承接產業轉移 將企業留在本地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業態的出現,大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會繼續向周邊城市轉移;同時,企業發展壯大,增資擴產需求也需要釋放。但出于成本的考慮,企業往往會選擇土地、距離、成本優勢比較明顯的城市。因此,對于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而言,承接產業轉移,是招商的重點。“高質量發展,大招商,招大商,用什么載體去承接產業和企業,至關重要。”張國華說道。
位于東莞市黃江鎮田心村的天集磁海智慧產業新城是廣東省、東莞市兩級重大項目,也是東莞松山湖片區對接深圳科創資源,集聚智力的“橋頭堡”項目。在項目已入駐的50多家企業中,七成是來自深圳的優質項目。天集產城東莞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書江介紹,深圳土地資源稀缺,企業外溢不可避免,與深圳緊鄰的東莞機會很大。他認為,“工業上樓”載體發展至今,東莞目前最重要的是將軟實力進一步提升,將配套做好,將人才留住,吸引更多的企業過來,也將企業留在本地。
專家
“工業上樓”, 貴在謀定而后動
廣州市產業園區商會秘書長羅明如提醒,首先,不一定所有的區域都適合做“工業上樓”,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夠“上樓”,需要警惕過幾年有可能園區過剩問題。其次,不同區域應該主打不同的主導產業。“工業上樓”應該結合本區域產業發展重點,以及招商重點去做非標準化的個性化定制廠房,而不是盲目做標準化的工業廠房。羅明如建議,政府可以伺機介入,引導產業園先做好主題規劃,因地區制宜、因產業制宜,多從政策上去支持,從資金上去扶持,在招商的過程中幫找資源。協助招商,就等于鼓勵園區運營商進一步做好主題規劃,加強地區產業集聚。
張國華也建議,“工業上樓”項目從規劃、做設計定位開始,就要考慮是不是符合未來產業的需求;要保證未來園區的配套、產業載體等是符合企業需求的,做到能用,好用,管用。
何為“工業上樓”?
在我國,“工業上樓”最早出現在香港,后來逐漸傳到珠三角。2005年,佛山順德天富來國際工業城率先試水;2012年,深圳投資打造了全至科技創新園;2019年,東莞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上樓”項目松湖智谷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如今,灣區各個城市推出的“工業上樓”模式,打造了不少高質量的項目,真正做到了“向天空要發展,向天空要產值”。
張國華介紹,從直觀上理解,“工業上樓”不同于在傳統單層廠房進行生產作業的空間模式,而是在高密度園區的高層樓宇中進行生產、研發、設計、辦公的新型工業載體發展模式。他表示,“工業上樓”一般是出現在制造業極其發達,土地資源又極為緊張的一些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的幾個制造業大市正好符合這些條件。
統籌/蔣幸端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蔣幸端、陳治家、黃慶、王納、黃健源、馬駿(署名除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