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好一半禾,苗壯七分收。當前,天津小站稻已完成插秧,稻田里的秧苗一片新綠。
小站稻作為天津農業的“名片”,南運河水從黃土高原卷來的泥沙沉淀,成為種植小站稻的沃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小站稻就曾以特二級優質米銷往日本、東歐、東南亞、古巴等國家和地區,全國20多個省市引調小站稻良種,各地遠來學技。
然而這一知名大米品牌,因種種原因而逐漸衰落,下滑到低谷時,全市種植面積僅存11萬畝。
近年來,天津市重振小站稻高端大米品牌,從“一粒良種”到“萬畝良田”,從單一種植到農旅融合,天津小站稻找到了振興之“道”。
打好種業“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農業品牌的打造要靠種子的科技含量。
“2017年優質稻覆蓋率不足全市種植面積的25%,優質品種覆蓋率低已經成為制約天津小站稻振興的瓶頸問題。天津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帶頭人劉學軍介紹,為振興津門小站稻,滿足人們對優質稻米的需求,良種是關鍵。
2018年,天津出臺《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2018-2022年)》,聚焦品種培優與品質提升,一場“種子研發升級”行動就此展開。
每年12月,正值北方冰天雪地,天津市育種單位的科研人員要奔赴位于海南三亞的天津南繁育種基地,從播種、雜交、篩選,一直到抗病抗旱等既定育種目標,選育優質高產小站稻新品種。
今年56歲的于福安,已堅守育種一線30余年。為克服“條紋葉枯病”和“稻飛虱”這兩大影響小站稻豐產的難題,于福安帶領團隊潛心鉆研,培育出了具有抗性優勢的品種“津原”系列。為了追求完美稻種,于福安團隊還首次提出了“半彎曲重穗大粒粳稻株型育種”,對彎曲穗水稻特性進行揚棄,培育出“津原89”這一優質、抗逆、超高產的“完美稻種”。“半彎曲重穗大粒理想株型創制及小站稻新品種選育應用技術”榮獲2021年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提高小站稻食味也是育種的關鍵。天津農學院教授崔晶曾留學日本,歸國后著力開展提升小站稻品質的育種攻關。他們從日本引進40個水稻品種,與天津小站稻“聯姻”,培育出了高產兼具食味優勢的小站稻新品種“津川1號”。經日本著名水稻專家楠谷彰人鑒定后認為,從米的外觀、黏度和硬度等食味特性來看,已經超過日本食味米的品質。
“目前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天隆優619’和天津農科院作物所培育的‘金稻919’,在食味方面都是可以媲美國際公認優質米品種。”崔晶介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努力,天津市育種單位選育的水稻品種已經基本覆蓋全市所有種植區。墻內開花,墻外香。天津市生產的優質稻種年供種量為500萬公斤左右,已成為華北最大的粳稻種子生產基地,種源覆蓋京津冀地區。
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隨著水情條件持續改善、品種品質不斷提高,小站稻的種植面積逐漸恢復。在此基礎上,怎樣才能更好地集合優勢,振興小站稻品牌?提高技術水平、發展智慧農業是關鍵。
為幫稻農育好秧,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組織農技人員深入津南、寧河、寶坻等小站稻生產重點區進行技術指導,從品種推廣、統防統治到智能節水,全程一對一指導,為農戶秋季好收成打好基礎。
在天津市華銘家庭農場內一條全機械化的生產線上,由泥土和肥料混合而成的基質被均勻地灑在塑料托盤上,然后是撒種子,再覆蓋一層純土。工人將這樣一個個標準大小的托盤運到溫室大棚內整齊排列好,最后覆蓋上地膜。在機械化操作和人工輔助之下,每盤種子只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去年,天津農科院小站稻科技服務站的農技專家告訴我們,育出了高產水稻新品種,每畝會比普通水稻增產30%以上,所以我們今年就下定決心要試種一下。”農場負責人樊希華表示,“今年我們試種了200畝,不出意外的話,預計畝產能達到1100公斤。”
育好秧苗,只是第一步,為確保水稻豐產,在生產環節也要不斷提高智能化水平。
“我們在小站稻核心種植區及高標準農田內,增設了農業物聯網監控設備,依托架設的氣象站、生態監測設備、墑情監測設備以及服務器等硬件設施,搭建起物聯網大數據管理平臺。”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物聯網終端實時監控,可實現小站稻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監測。
好的稻米不僅要種好,也得加工好。走進該公司的小站稻智能加工中心,一排排機械設備“整裝待發”,這是公司為提高小站稻的加工能力引進的最新瑞士布勒生產線。經過原料稻谷計量和清理、礱谷和糙米精選、碾米工藝、白米分級、拋光和色選等全自動流程,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稻米的營養成分、提升大米口感,提高小站稻溢價能力。
在此基礎上,小站稻也實現了“產+銷”全流程智能化。在中化農業MAP示范農場內,用手機掃描小站稻外包裝上的“MAPbeside”標簽,即可了解產品生產、加工、物流等全生命周期信息。“這是中化農業推出的種植管控品牌,能夠實現做到全程溯源。”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陳偉介紹。
“生態+旅游”打造農業綜合體
將小站稻品牌持續做優、做大、做強,是一條長遠而艱辛的道路。在品種、品牌的優勢聚集下,天津還積極探索集立體種養、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模式,為小站稻發展注入活力。
近年來,在《天津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的大框架下,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結合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積極探索生態農業模式,鼓勵農民合理利用稻田空間,發展稻蟹、稻鰍、稻蝦等綜合立體種養。
“全市小站稻種植面積100萬畝,稻漁混養達到50萬畝,而其中90%為稻蟹混養。”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李志榮介紹,自2020年開始安排資金2000萬元,加大支持新建稻漁混養基地10萬畝,實現了一田兩用、一水雙收。
“我們農場采用稻蟹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前景非常好,河蟹的排泄物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水稻的品質也有所提高。”寶坻區歡喜莊村的種植大戶張大爺告訴記者,稻養蟹、蟹養稻的模式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去年,河蟹以100元4斤的價格銷售,每畝地的收益在800元左右。”
為振興小站稻,天津還打出了農旅融合牌。位于津南區的小站鎮,借助小站稻發源地和核心產區這一特色“名片”,將農業發展與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相結合,積極開發以稻田濕地為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實現了從單一水稻種植向農旅融合的華麗轉身。
走進位于小站鎮會館村的小站稻核心產區,景觀棧橋、風車、架設瞭望塔映入眼簾。每年10月,水稻豐收季,來自各地的游客便可沿棧道直達稻田深處,感受稻香文化。“很多游客向我們預定稻米,還有商戶跟我們洽談,想在這里建商店和餐館。接下來,會館村將打造民宿,努力把鄉村旅游做大做強。”談起農旅融合發展,會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加林興致勃勃地說道。
在會館村的小站稻作展覽館內,記錄著稻作文化的進程,游客可以通過圖片、文字、視頻、虛擬現實等多場景體驗,親身感受水稻種植。
當前,天津正加快重塑小站稻品牌輝煌,以實現小站稻的全面振興。
(記者 侯雅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