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由安康市人社局舉辦首屆安康蒸面大賽,就要在陜南名城安康舉辦了;舉辦者提出---傳承和弘揚安康飲食文化、促進和提升安康蒸面制作水平和整體質量,推動和打造“安康美廚”勞務品牌,促進安康蒸面產業化和品牌化發展,
安康蒸面與廣元涼面,當地人都不太認可把之稱之為涼皮,但對于外地人,多認為是涼皮的不同版,對于當地人,總是想原味、原概念輸出,但事實求是,這對其產業化,有害而無益,沒有太多操作可行性,因為培育一個外地人的消費習慣需要慢長的過程;
2010年,我在策劃組織首屆漢中涼皮文化節時,派人到安康宣傳過一次,2015年我們也邀請過陜西非遺中心與陜西衛視到安康考察采訪過,我本人也利用各個機會走訪過安康所有區縣;對安康蒸面的分布與業態,還算有些了解;
安康是移民城市,且以湖廣移民居多。因為人口的南北交融,造就了這座城市美食的多樣性、包容性和融合性,安康蒸面就是其中之一。行走安康,無論在那一條街,或是那一條巷子,你都能輕松找到蒸面的影子……
對于安康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對蒸面有份根深蒂固的情結。安康南北雜居,又是產稻區,以米食為主者居多;在安康蒸面制作中,把面粉調成面糊放在籠里一蒸,再配以豆芽或者黃瓜絲,用醋、醬油、辣子、大蒜等特制的湯料涼拌的這種各種風味混雜的面類小吃,因其勁道、耐嚼、爽口,而成為安康飲食大觀中的主流“寵兒”。復合型口味——喜酸的、喜辣的,或淡或濃的,都能讓每個安康人在蒸面中找到自己的感覺。
安康蒸面在本土有近3000家商戶,但走出去發展的商戶不多, 安康蒸面的商戶自身品牌意識不強,意識不到這是個產業,沒有想著把它發展出去,也沒有人敢于嘗試,另外易于滿足現狀,覺得在安康一年掙幾萬塊就夠了,怕出去后擔風險;在政府和有關民間組織層面也沒有對蒸面進行系統包裝和推廣,因而使蒸面這一傳統美食始終沒有從品牌的號召力上翻越秦嶺大山。與此同時,同為陜南城市的漢中面皮人,在安康安營扎寨20多年,外地的秦鎮米皮與搟面皮近些年也落地安康生根
在陜西,漢中和岐山及秦鎮,三地都各有萬人專業大軍常年在全國各地從事各自涼皮品類的買賣,隨即讓漢中米皮和歧山搟面皮、秦鎮米皮在外聲名鵲起,極大的推廣了地方飲食文化,成為對外宣傳的一張王牌,但多年來安康蒸面雖有商戶在外開店推廣,但規模小、多開開就關門;
首屆安康蒸面大賽組委會成員蔡小安介紹:
通過比賽把好吃的蒸面比出來,將制作工藝標準化,食材供應本地化,形成“好食材”加“好廚師”等于好味道。支撐可復制,復制不走樣,解決沒有成熟的品牌化、標準化和可復制的規模化的問題,為安康蒸面產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下一步還將建議組建安康蒸面行業協會,建設蒸面產業園,產品有標準、成體系,達到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以“總部+直營+連鎖”的形式,形成“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實現安康蒸面“百城萬店”的規模。通過培育安康美廚,形成蒸面產業鏈,叫響“安康蒸面”品牌,讓安康蒸面走出陜西,走向全國
--安康蒸面的這個理想比較豐滿,現實中需要走的路很長,作為陜西涼皮的一大流派,產業發展需要推手,這是最重要的;目前,各地政府意識到地域小吃的產業價值,開始有意扶持,這是涼皮業的春風與風口,希望安康人能從這次文化節上起步,把這個事業做起來;
【作者:憑海臨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