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一家圖書館內,有很多市民在學習(資料圖) 譚偉旗 攝
中新網長春10月15日電 題:“泡館”、自習、“云科普”:中國民眾熱衷“花式充電”
作者 譚偉旗
【資料圖】
雖然是休息日,但家住吉林長春的周超依然早早起床,帶著編程書籍和水杯趕赴圖書館。稍微晚到,座位就很難尋了,又是“泡館”學習的一天。
32歲的周超從事互聯網行業。在他看來,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日新月異,競爭自然日趨激烈,每個從業者都要分秒必爭地學習,不斷提高和精進自己,才能從容應對時代之變。
記者梳理發現,學習,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儼然已經成了嘴邊熱詞。越來越多的民眾把工作之余“充充電”“加加油”作為共同選擇。
在吉林省各地圖書館,常年“一座難求”。到館內學習的人士除了備戰碩士、博士等更高學歷的年輕人,亦有投身于互聯網、金融、科研、制造等領域的中年精英,還有為了繼續提高、充實自己的老年人,學習提升的社會氛圍愈加濃厚。
事實上,“充電加油”的方式并不只有“泡館”,近年來新興的自習室也頗受大眾追捧。獨立書桌、明亮的臺燈、整齊的隔間……記者近日晚間走進長春的一家自習室看到,人們各自伏案,現場幾乎只能聽到翻書和寫字的聲音。
長春一家圖書館內,有很多市民在學習(資料圖) 譚偉旗 攝
在此自習的鄧女士介紹,伙伴們都會學到很晚,有時大家還會相互加油鼓勁。“我今年的計劃是在金融領域繼續深耕,考上心儀的學校,接受更高級的教育。”
線下實體自習室火爆之外,也有很多民眾另辟蹊徑,在線上尋找“充電加油”的氛圍。在一些視頻網站,有UP主(視頻上傳者)專門開設“自習直播”,引來不少需要“氛圍感”加持的網友點擊參與。諸如此類“氛圍感自習室”“白噪音自習室”一時間成為異軍突起的直播內容。
記者采訪中還發現,得益于中國互聯網高速發展,通過手機觀看短視頻的“云科普”形式逐漸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充電”方式。
今年24歲的呂啟勇最近正在學習CATIA(交互式CAD/CAE/CAM系統),經常在B站(嗶哩嗶哩)觀看相關課程。“網上課程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而且有很多專業的UP主,也有專業的老師,講得非常專業。”
據嗶哩嗶哩統計,在該網站的所有PUGV(專業用戶創作視頻)里,泛知識內容多達49%。2021年,知識區創作者規模增長了92%,涵蓋生物、醫學、歷史、文學等多個專業領域,在該網站學習的人數突破1.83億。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通過有趣、輕松的方式學習到專業課程以及專業之外的知識豐富自身。
“這樣的‘充電’行為有利于人們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難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崔繼紅說,其次,這反映了人們在當下生活中對更好生活的向往。采取“充電”方式有助于自身實力的提升,有助于未來更美好生活的實現。(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