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半,吉林市通江街道江畔社區書記牟順的鬧鈴準時響起,沒有一絲猶豫,她立馬起床洗漱,開啟新一天的疫情防控工作,跟之前這四十幾個日日夜夜一樣,每天重復著起早貪黑的工作,不同的是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面對六點鐘的全員核酸檢測,牟順爭分奪秒地組織11名社區干部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整理分發物資,接送醫護人員和掃碼老師,安排志愿者工作,按照采樣點分組進行分配人員,并強調采樣的注意事項,看似漫長的一個半小時,匆匆而過。
早上七點,當多數居民還在夢鄉,牟順領著醫護和工作人員已經在各個小區支起了核酸檢測點,大喇叭喊樓,工作人員進行“敲門行動”,微信運動里不斷增長的步數,讓她占據了不少好友的封面。上午九點半,牟順的手機響個不停,“牟書記,可以送樣了,抓緊時間!”“書記,江畔一期條碼不夠啦!”“牟書記,這有居民今天需要透析,需要馬上聯系車輛!”疫情面前,所有事情都變得萬分緊急,牟順卻做到了心中有數,遇事不慌,安排車輛人員,齊頭并進,有條不紊。中午十二點,各組醫護和工作人員陸續返回,結束了一上午的工作,脫掉厚重的防護,才有一絲喘息的機會,牟順邊吃盒飯,邊跟網格員安排著下午的工作,“全員核酸完事的網格員下午馬上組織志愿者,拉菜送菜,務必做好防護!”“有封控單元和居家隔離人員的網格員帶領醫護入戶采核酸,三點之前必須送樣!”安排好各項事宜,來不及休息片刻,牟順又拉著醫護人員出發了。江畔社區人手一直較少,牟順作為社區書記也包保網格,現在,因為有一名網格員懷孕八個月了,她的網格暫時也被牟順接手。牟順下午需要不停穿梭在濱江明居小區和江畔明珠一期,工作量劇增,容不得半刻懈怠。
下午三點,當天的核酸采集工作結束,最后一批樣本送出,牟順拿起電話,撥通了社區保供超市電話,詢問頭一天訂的75份蔬菜包和雞蛋的準備情況,并組織小區志愿者前往裝車,濱江明居的居民志愿者王先生說,疫情發生以來,他們小區在牟順書記的帶領下,成為了全市第一批無疫小區,讓居民很是安心,牟書記積極幫助居民聯系購買蔬菜,居民的冰箱滿了,心里也踏實了!晚上六點,天色漸暗,每家每戶都已做好晚餐,牟順抽空撥通了兒子的電話,問問上小學的兒子網課上的怎么樣,在家有沒有聽話。簡短的交流過后,她就又像陀螺一樣忙了起來。江畔一期居民趙阿姨發來微信,家里的降壓藥沒了,濱江明居的居民孫先生打電話說自己的胰島素所剩不多!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把她的時間填的滿滿的,“現在恨不得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要不真是忙不過來!”她一邊聯系藥店,一邊穿好防護服,原來,封控單元消殺和送物資的時間到了。半夜十點鐘,牟順回到社區,消殺完畢,脫去防護服,摘掉口罩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長期熬夜導致免疫力下降,臉上脖子上都泛起了小紅疙瘩。她快速翻看著手機的未讀信息,逐一回復,解答居民問題,在各種微信群里回復著所需數據,總結一天的工作。由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到決勝階段,街道時常要根據市區會議要求,第一時間開會部署第二天工作,牟順怕錯過重要信息,即使睡覺也要把手機攥在手里,每次即使是半夜或者是凌晨的信息,她也會第一時間回復。高強度的工作加上碎片化的睡眠,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了。這就是牟順作為社區工作者的一天,疫情當頭,她始終沖鋒在前,事必躬親,帶領著江畔社區11名網格員,日夜堅守一線,照顧著轄區五個小區,5100名居民的安全和基本生活,他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轄區三個小區成為第一批無疫小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正是有了這些集“聯絡員”“采購員”“搬運工”“清潔工”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網格員們,我們才能靜下來,靜待春暖花開。
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 王書橋
圖片來源:昌邑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