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來粵務工這些年,走出大山的務工者講述廣東故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聰 郭思琦

            務工是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廣東省持續做好吸納中西部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目前外省在粵務工脫貧人口407.6萬人,占東部8省市吸納脫貧人口務工數45%。在粵務工脫貧人口全部穩在廣東、穩在企業、穩在崗位。

            新春后,廣東省人社廳開展了返粵專列活動,2月9日,從貴州開往廣州的D2803次列車免費搭載了600余名貴州籍在粵務工貧困勞動力返鄉。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登上這趟專列,體驗來粵務工者的返崗路,聆聽他們的廣東務工故事。

            人物:陸愛明

            年齡:29歲

            來粵務工時間:10年

            90后青年從打工仔到“務工帶頭人”

            曾經,他是廣東一家五金企業生產流水線旁的忙碌“90后”打工仔;如今,他自己開辦了工廠,并帶領老家親朋好友一同來粵務工。在廣東務工十年,他實現了從“打工仔”到“工廠老板”,再到“務工帶頭人”的華麗轉身。他就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登雙村青年陸愛明。

            2012年,剛成年的陸愛明邁出了家門,加入了到廣東打工賺錢的外出務工大隊伍中。“家里到處都是山,也沒有什么工作的崗位,靠務農喂不飽一家人。”回憶起那時的生活,陸愛明說,“剛到廠里時,對加工的流水線作業不適應,覺得非常累。但無論如何,我都沒有想過放棄。”

            當時陸愛明一個月的收入有將近5000元左右,這對于他或者他的家庭來說,無疑都是一筆巨大的收入。打工的日子是艱辛的,背井離鄉的陸愛明不得不適應新的環境。憑著一股韌勁兒,堅持了下來。陸愛明咬著牙勤奮好學、吃苦耐勞,憑著聰明好學,每天學一點,漸漸地便掌握了五金加工技術。經過三年的努力,陸愛明在廠里工作越來越順手,也結識了不少朋友。

            2015年,陸愛明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與朋友合伙一起開辦了一個五金加工廠。隨著技術越來越熟練,渠道越來越順暢,陸愛明的工廠辦的越來越紅火。掙了錢的陸愛明,帶著外出闖蕩的經歷回到家鄉,用自己的例子開始鼓勵身邊的親朋好友跟隨自己外出務工,希望大家都能靠勤勞的雙手讓家里富裕起來。

            “打工這些年,每次過年回家看到村里人還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就想著帶他們一起出去,賺點錢回來好好地蓋一間新房子。”懷著這樣樸素的想法,陸愛明的身份也從一個普通的“打工仔”轉變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務工帶頭人”。

            十多年的務工生涯,讓陸愛明深深體會到技能的重要性:“我們老家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也沒什么技能,我會讓他們先到我的工廠里學習一下技術。這樣以后即便他們要再去其他地方也算有一技之長。”最開始的時候,陸愛明每年只能帶出幾個人,得到大家的認可后,陸愛明的手機號碼成了親朋好友的“求職熱線”,來找陸愛明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他開始轉行自媒體為自己的工廠直播帶貨。陸愛明表示,在粵務工這些年,讓自己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要不懶、肯干、愛學上進,機會多的是。他熱心呼吁老鄉都到廣東發展,希望在家閑著的老鄉們大膽走出去,不要等著靠著政府。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是奮斗來的!”

            人物:陸新

            年齡:19歲

            來粵務工時間:3年

            蓋新房、買新車!全家人在廣東務工后生活越過越好

            寬敞明亮的客廳、三層小樓居住著七口之家、院內停放著一輛小貨車……這是陸新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陸新家住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登雙村,他的父母在廣東務工20余年,3年前陸新也來到廣東,加入務工行列。如今,他們通過自己的奮斗讓生活越過越好。

            陸新的家中四代同堂,家里有爺爺、曾祖父需要照顧,父母是家里主要的經濟來源。陸新1歲的時候,他的父母便來到廣東務工。3年前,年滿16歲的陸新,便跟隨父母的腳步來到佛山務工。在陸新看來,廣東經濟發展好、機會多,是自己工作的首選地。在廣東務工3年間,陸新掌握了噴粉、打砂等技術;他逐漸從小工廠務工走向大工廠;他的收入從最初的2000元到現如今翻了一番。

            在陸新一家人的努力下,他們的生活越過越好,蓋新房、買新車成了現實。“原來家里人居住在曾祖父年輕時建的木房子。房子環境差、保暖性差,遇到下大雨的時候還會漏雨。”陸新表示,后來我們務工賺到錢后,2019年便花費10萬元,建了一座三層樓、100多平方米的水泥房。陸新笑稱:“現在的新房子舒服多了,而且還能經得起風吹雨打。”

            除了蓋新房,陸新一家人在2018年還添置了一輛小貨車。來粵務工,不僅讓這個家庭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也讓“00后”青年陸新成長很多。“去廣東務工讓我增長了眼界、認識了更多優秀的人,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陸新表示,“沒去廣東務工之前,我覺得一輩子打工挺好,現在我期待自己學習更多的技術、未來能夠回鄉創業、搞養殖。”

            談及近期的小目標,陸新表示:“過幾天,我將去惠州一家大工廠實習。我希望順利通過實習期,留在大廠學習。同時我也希望新的一年自己多存點錢,盡快給家里再蓋一個房子,讓家人住得更寬敞。”

            人物:韋貴周

            年齡:37

            粵務工時間:18年

            務工十余年,他為父親賺錢治病

            從家住深山與患病父親相依為命,到異地扶貧搬遷入住新房;從毫無經濟來源、靠親戚接濟到收入提升、每個月為父親賺錢看病。在廣東務工18年間,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80后”青年韋貴周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日子越過越好。

            韋貴周8歲時父母離異,他和患有精神類疾病的父親相依為命。韋貴周回憶:“小時候父親的身體很差,無法務農、務工,我們的日子過得很窮,基本都是靠身邊的親戚接濟度日。”面對艱苦的生活,韋貴周希望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現狀。

            19歲的時候,他得知廣東工作機會多,便只身一人前往廣東,開始務工。18年間,他做過電機、裁縫等崗位,如今他在中山一家電器廠做沖床崗位,工資已從最初到廣東的1000元漲到了如今的3000余元。韋貴周告訴記者,務工后,家中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每個月還能打一筆錢給父親買藥,現如今看到父親在藥物的治療下病情逐漸穩定、生活能夠自理,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2018年,韋貴周和他的父親又迎來一件喜事。在大山里居住的他們符合異地扶貧搬遷的條件,他和父親在從江縣銀新社區獲得了一套一室一廳、大約50平方米的房子。“住上新房子太開心了,入住前我用務工賺來的1萬元對新房進行了簡單的裝修,打了一堵墻,買了一個沙發,我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夠越過越好。”隨著返崗開工的日子臨近,韋貴周說:“我期待快點回到廣東,開始新一年的奮斗。”

            關鍵詞: 廣東 大山 務工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