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百姓盼的”與“政府干的”同頻共振 深圳兩會以高質量建言助力高質量發展

            4月13日,深圳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會議批準政府工作報告等六個報告,首次通過市人大代表票決的方式產生2022年度十項民生實事。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又是一年好春光,又是一段新征程。在昂揚奮進的主旋律中,今年的深圳市兩會昨天落下帷幕。近千名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協委員不負重托、履職盡責,凝聚起最廣泛的智慧和力量,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共同繪就發展藍圖。

            人大代表票決十項年度民生實事,委員通道上精彩問答直抵民心,小組討論中處處可見思想碰撞的火花……透過深圳兩會“窗口”,我們看到全國兩會精神在深圳落地開花并結出碩果,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勃勃生機。

            代表委員群策群力

            作為我國第三個經濟總量已站上3萬億元臺階的城市,深圳是全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極。站在新的起點上,深圳如何當好先行示范,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兩會上,代表委員群策群力。

            “深圳應率先建成源頭少排放、資源全回收、廢物零填埋的‘無廢城市’樣板,助力深圳實現‘雙碳’目標。”“要當好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優等生’,深圳要大力建設‘5G+工業互聯網’核心節點,把深圳建設成為全國工業互聯網的‘交通重鎮’。”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上,13名登臺委員圍繞深圳改革發展,給出了干貨滿滿的建議。

            政府工作報告中“堅持制造業立市之本”“讓搞實體經濟的企業更有信心、更有希望”等提氣表述引發代表委員關注。市人大代表戴毅認為,要夯實制造業的基本盤,就必須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專精特新的企業,推動科技型創新企業和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如何擔起科技自立自強的深圳責任是市兩會中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市人大代表黃源浩建議,全力推進數字經濟領域核心技術國產替代,集中資源推進頭部企業關鍵技術研發。

            深港進一步融合發展,是大灣區一體化的要求,也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方舟等多名市政協香港特邀界別委員建議,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海洋新城打造深港深度融合試驗區,試驗區內實行最高自由度貿易標準、最便利營商環境、最優惠稅收制度、最便捷通關安排。

            在審議討論現場,記者看到,代表委員們交流直面問題,探討直擊要害,舉案例、列數據、提建議,熱烈融洽,以高質量建言助力深圳高質量發展。

            聚焦“小”事,“細”處用力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歷年兩會,民生話題都是關注度最高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市民普遍關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到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深圳,從加快推進住有宜居,到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這些部署回應社會關切,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代表委員們結合各自領域,圍繞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熱烈討論,積極建言獻策。記者觀察發現,代表委員們關注問題的切入點越來越“小”,觀察視角越來越“細”、意見建議越來越“實”。

            年輕的深圳如何未雨綢繆“有備而老”?在委員通道上,市政協教育界委員吳東平呼吁加快構建“街道—社區—小區—家庭”四級服務網絡,提升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特別是要高質量辦好長者食堂,讓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吃上安心飯。

            深圳寸土寸金,停車難一直是市民的煩心事。市人大代表黃振輝建議,道路禁停不搞“一刀切”,一些小區附近路段可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情況下,設置路內夜間停車位,白天車流量大時開走,更好服務市民。

            高空拋物被視作“懸在城市上空的痛”,市人大代表張麗杰建議將防高空拋物智能監測系統納入深圳市智慧社區建設工作,擴大與完善防高空拋物系統在全市居民小區安裝使用的范圍。

            “雙減”之下的課后延時服務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如何保證質量?市人大代表羅東山建議,通過購買服務探索引入非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承擔部分課后服務,擴充課后服務師資隊伍。

            代表委員直擊民生領域“痛點”“堵點”,緊盯百姓身邊“小事”“難事”, 避虛就實、直言不諱。全過程人民民主,細小之處見真章。

            代表委員建議反饋24小時內“極速達”

            代表委員建議“高質量”,相關部門的反饋也“極速達”。

            11日上午,市政協總工會界別委員古成接到了市人社局工作人員的短信。隨后,他們就古成提出的以快遞小哥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等建議進行了詳細交流。這距離古成10日上午在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時提出“我們能為外賣小哥們做點什么”還不到24小時。

            和古成一樣,很多代表委員表示都在提出建議“24小時內”收到了來自市政府各職能部門的電話、短信或微信,就他們在會上提出的意見建議及時進行回應、對接和反饋。

            之所以有這樣的“火速回應”,是因為市政府督查室組織抽調110名各部門負責同志及業務骨干,到會議現場聽取意見、回應提問,并記錄委員在大會發言、聯組討論和分組討論會上的意見建議,第一時間響應。

            為了更好服務代表履職,多個部門“云端”連線,與代表交流溝通,答疑解惑。重大項目投資是政府花錢的“大頭”,也是代表審查的重點,4月11日,市發改委遠程連線多位參會的市人大代表,就計劃報告草案和重大項目草案進行“云答疑”,并就很多經濟社會發展熱點和社會關切問題進行了回應。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從市政府部門的快速反應和主動服務中,感受到政府部門的務實、高效和責任擔當。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是一種雙向激勵,推動大家進一步提升履職能力,提出高質量、有建設性、有可行性的意見建議,更好地推動我們這座城市發展。

            深圳首次由市人大代表票決產生年度民生實事

            4月13日下午,深圳2022年10項民生實事項目正式“出爐”,涉及住房、醫療、教育、交通、就業、文體生活等領域。剛一公布,就贏得許多市民點贊。

            與以往政府工作報告直接列出民生實事清單不同,在深圳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前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400多名市人大代表以差額投票的方式,從12項候選項目當中產生了今年我市的十項民生實事。這是深圳首次由市人大代表票決產生年度民生實事。

            民生實事票決制由深圳基層人大率先探索,目前已在全市各區鋪開并在全省推廣,形成了一套較好完善的制度——每年下半年,政府要多渠道發布項目征集公告,廣泛征求意見后提出民生實事候選項目,并在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上由人大代表票決,交政府組織實施,并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認為,這項探索在重大民生項目中實現了從“政府拍板”到“代表票決”,最大限度避免了政府“吃力不討好”的現象,從而促進了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票決只是起點,我們還要對這10項民生實事的實施進行全過程監督,推動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實事票決制,實現了 “百姓盼的”與“政府干的”同頻共振。這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深圳的一個生動實踐,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注解。

            兩會是一次總結,更是一次揚帆再出發的動員。錨定“四萬億”的目標,全力以赴增進人民福祉,我們滿懷信心在新征程上闊步前進。

            (原標題《“百姓盼的”與“政府干的”同頻共振 深圳兩會以高質量建言助力高質量發展》)

            見習編輯 饒歡 審讀 吳劍林 審核 關越 鄭蔚珩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舒瑜 周元春)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