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新冠病毒“北強南弱”?大家一起陽?有無后遺癥?鐘南山回應了!-全球球精選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林清清

            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王炯勛


            (資料圖片)

            12月15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線參加“全國高校抗疫大講堂”,帶來主題為“新冠(Omicron)疫情動態及應對”的科普講座。本次活動由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主辦。

            本次講座總結了兩年來抗疫取得的成就,系統分析全國范圍第二波(奧密克戎)疫情的特點,介紹其生物學特征、致病性,以及在大學教學環境中,如何讓學生加強個人防護。

            “奧密克戎(BA.4/5,BF.7)感染不可怕,絕大多數可在7-10天完全恢復。但是預防感染仍然重要。中國人口基數大,慎防短期內大規模感染,影響正常社會秩序以及導致新的變異毒株出現。”鐘南山強烈呼吁,要加速疫苗(特別是異種疫苗)的加強免疫接種,重視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一米線)。此外,他還對一些網絡熱門話題進行了回應。

            感染奧密克戎不可怕:“我的孫女前幾天也感染了,三天就恢復了”

            在講堂上,鐘南山表示,感染奧密克戎并不可怕,不管是BA.4/5或是北京的BF.7,絕大多數可在7-10天完全恢復。鐘南山透露,“我的孫女前幾天也感染了,三天就恢復了。年紀小恢復得快,除非是高燒才需要用點退燒藥。”

            鐘南山分析了奧密克戎BA.4/5的致病性的進化——經過不斷變異,奧密克戎的病死率降低至0.1%。因此,防控政策的重心也由防控感染轉變為防控重癥。

            鐘南山指出,兩年多來,我國在應對新冠病毒的抗疫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WHO國際獨立專家組總結了不同國家的4種應對方案,包括強力控制、壓制、遏制、不采取有效措施,其中,把我國的“強力防控”策略列為最佳選項。來自112個國家的386位專家在11月3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文章,共提出57條建議,其中舉國共同開展疫情防控及應對、加強重點公共場所管理及全球采用“疫苗+”計劃是結束新冠肺炎疫情的優先戰略,這實際上從科學角度證明了我國防疫策略的正確性。

            “大家一起陽”不可取,呼吁疫苗接種加強免疫

            現在有種說法“早也陽、晚也陽、不如大家一起陽”,鐘南山院士明確表示,這種觀念不可取,預防感染仍然重要。

            鐘南山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大,短時間內大面積感染,會影響正常社會秩序,且有機會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鐘南山強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別是異種疫苗)的加強接種,并強調個人防護仍然重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一米線等不能忘。

            鐘南山分析了當前我國疫苗接種的策略。他認為,用同種疫苗繼續加強免疫,預防感染效果不會增強,但預防重癥效果仍存在;用異種疫苗加強免疫(在兩劑滅活疫苗基礎上加用亞單位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效果明顯提高。他呼吁,應重點加強老年人及脆弱人群的免疫接種,加強醫務人員疫苗保護,加速研發及審批鼻噴、吸入型疫苗。

            新冠病毒“北強南弱”?兩種變異毒株無明顯差異

            針對網絡上對新冠病毒“北強南弱”的說法,鐘南山指出,廣州、重慶等地是BA.5.2,北京、保定等地是BF.7,BF.7是BA.5.2.1.7的簡稱,是在BA.5.2基礎上的突變株。“總體來看,兩種毒株沒有明顯差異。不同地方的毒株弱或強,恐怕沒有根據,是一些個例呈現的情況。”

            目前,北方變異株的潛伏期進一步縮短,患者在感染次日即出現傳染性,大部分人感染后一直沒有明顯的表現,即無癥狀感染者;部分人出現咽干、咽痛、干咳、頭痛、發熱等癥狀,即為輕型患者。

            “實際上從醫學來看,只要不侵犯肺,不出現低血氧,都是輕癥。發熱、全身疼痛、不舒服,與醫學上的重癥是兩回事,而不是說你這種癥狀越重、不舒服和疼痛的感覺越厲害,你一定是重癥。”鐘南山說,從這個來看,南方與北方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北京癥狀看起來更明顯,發燒和全身痛疼更嚴重,也可能與氣溫以及變異株的進一步免疫逃逸有關。

            感染過奧密克戎后,一年內再感染同一病毒株幾率小

            很多人關心,感染過一次奧密克戎,是否就能避免再次感染?在講堂上,鐘南山以多國研究數據進行回應:感染過一次奧密克戎后,一年內再次感染同一病毒株的概率非常小。

            鐘南山現場展示研究數據,卡塔爾的研究數據顯示,感染奧密克戎對奧密克戎BA.4/5的再感染保護率為78%,發生二次感染后,癥狀保護率為76.2%。

            “而另一個丹麥40萬人的研究數據針對的是奧密克戎BA.5,也就是目前廣州的病毒毒株。在感染了一次奧密克戎后,一年之內不再感染奧密克戎的機會高達92.7%。”鐘南山解釋,“感染一次奧密克戎后,體內會產生抗體,實際上就像打了一針疫苗。”

            感染后有無“后遺癥”?

            無癥狀感染者基本無新冠“后遺癥”

            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有“后遺癥”的爭論,鐘南山表示,有很多病會慢慢緩解,緩解以后可能是一個長期的癥狀,包括味覺/嗅覺喪失、咳嗽、發燒、呼吸急促、肌痛、疲勞/虛弱和頭痛等,不一定就是“后遺癥”。但總的來說,對比德爾塔毒株,奧密克戎毒株引發新冠“后遺癥”風險更低,這類的癥狀少了很多。

            鐘南山還表示,無癥狀感染者基本無新冠后遺癥。一項蘇格蘭大型隊列研究:有癥狀新冠感染者31,486例、無癥狀感染者1,795例,未感染者62,957例。其中,有癥狀感染者出現后遺癥的風險更高(OR值:1.06-2.34),無癥狀感染者與后遺癥之間無顯著相關。無癥狀感染者出現“后遺癥”癥狀的風險并未高于未感染者。

            數據顯示,在感染前接種疫苗的患者,出現后遺癥的風險下降,如:嗅覺障礙風險下降42%;味覺障礙風險下降39%;聽力障礙風險下降40%;焦慮或抑郁風險下降29%。

            青年人如何應對新冠?

            青年人可把更多的就診資源“讓老”

            大學生等青年人如何應對新冠?鐘南山指出,青年人感染新冠后的重癥率很低,若感染后自我健康監測未出現預警癥狀,則可繼續居家隔離,把更多的發熱門診等就診資源釋放給更加需要的老年患者。但若自我健康監測后出現了可疑的預警癥狀,仍需及時就近就診。

            在疫情高峰期間,與老人同住者也應當接種疫苗和加強針,自覺減少非必要外出和聚集,外出時做好自我防護,避免感染。出現疑似感染癥狀,及時進行抗原自測,若出現陽性,應自我隔離(單間),減少和家中老人的接觸。

            Tips:加強個人防護的8條建議

            對于加強個人防護,鐘南山還現場給出8條建議:

            一是加強防護,包括戴口罩保持距離、減少公眾聚集等;二是不應為可能被感染而害怕;三是大多數感染者不需要去醫院;四是居家注意常做抗原檢測;五是若持續發熱一定要去醫院;六是患一般慢性病的老年人也要打疫苗;七是囤藥沒有太大必要;八是“老藥新用”要經嚴格實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個人防護 北強南弱 異種疫苗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