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呂楠芳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常見于老年人的腫瘤疾病發病率正逐年攀升,多發性骨髓瘤便是其中之一。每年三月是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愛月。多發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統第二大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堪稱銀發族的“血液殺手”。
“這是一種由漿細胞增殖‘失控’所導致的惡性疾病。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環境因素的改變及檢測能力的增強,讓多發性骨髓瘤在我國越發常見。”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血液腫瘤科夏忠軍教授介紹,“在臨床上,我們習慣將它的核心癥狀稱為‘CRAB’(‘螃蟹’)四大表現,C代表高鈣血癥、R代表腎功能損傷、A是貧血、B是骨病。但需要警惕的是,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表現復雜,且早期癥狀容易與一些老年常見病混淆,因此患者很難想到這是血液系統疾病引起,而輾轉在骨科、風濕免疫科或腎內科求診,導致大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初診時誤診、漏診率偏高。”
廣東省人民醫院血液內科鐘立業教授認為,“MDT(多學科會診)是診斷、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最合理的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可以在復雜疾病患者首診的時候,把患者轉接至對應科室,這對于改善多發性骨髓初診的誤診、漏診情況及并發癥的治療是非常具有推動性作用的。”對于如何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夏忠軍教授指出,“我們希望患者能盡早地把適合自己的藥物往前推。我們常常告訴患者,初診及首次復發是治療中最重要的兩個黃金階段。只有早期治療緩解程度越深,之后的生存及平臺期才會更長,后續復發的間隔時間也會更長。所以如果能在開始階段選擇更好的治療方案、實現療效的最大化,就能夠為后續的二三線治療爭取更多機會。”此外,鐘立業教授強調,患者年齡也與治療效果高度相關,年齡越大,患者的耐受性越差,愈后也相對不良。
“我們的早線治療原則在于‘患者緩解程度越深,就能夠換來更長的生存’,基于此我們認為主要的治療目標在于通過前期的誘導治療,殺滅腫瘤,再通過鞏固和維持治療,保持并加深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是我們的整體治療目標,而接受規范化治療是患者獲得深度緩解的重要保證。”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血液科魏永強教授表示,“隨著國家醫保覆蓋范圍的持續擴大、藥物可及性不斷提升,可供患者選擇的創新治療方案也越來越豐富。現在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方面,有了達雷妥尤單抗這類免疫創新藥,能夠有效緩解病情、控制疾病復發,尤其是在進入醫保之后,已經能夠給大部分患者帶去長期的生存希望。”
據了解,達雷妥尤單抗已獲批用于單藥治療復發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年患者;聯合方案用于至少接受過一線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成年患者;聯合方案用于治療不適合自體干細胞移植的新診斷的多發性骨髓瘤成年患者。2021年12月,達雷妥尤單抗注射液作為抗癌新藥正式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并于2022年1月正式落地執行。
對于多發性骨髓瘤診療的未來,專家持樂觀態度。魏永強教授指出,“隨著免疫治療的普及,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案日益完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得以有效延長,從過去平均3-5年,到現在平均5-7年,甚至有的患者能達到10年以上,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達到這個療效,并逐步邁向‘臨床治愈’的治療目標。”鐘立業教授認為,“要想推動多發性骨髓瘤這一惡性腫瘤向‘慢病化管理’邁進,有賴于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我們也呼吁社會公眾提升對于疾病的科學認知,當患者發現自己出現了‘螃蟹’癥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只要患者能夠規范合理地就診、堅持用藥、定期復查和評估,執行類似慢病的長期管理,相信一定能夠實現疾病的深度緩解,獲得更有生活質量的長期生存。”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