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正文

            數字技術惠民生,微醫HMO助力提升百姓健康獲得感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薄弱是我國健康事業的最大挑戰之一,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醫療已成為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滿足患者就醫需求的重要手段。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精準對接和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醫療健康服務需求,發展遠程化、定制化、智能化數字健康新業態,提升“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水平。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眾就近得到更好醫療服務。

            在國家頂層設計的引導下,數字醫療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做膀胱造瘺手術掛尿袋以來,這是第一次有醫生上門來為我插導尿管。不僅免除了我去醫院路途上的折騰,治療過程也和在醫院時沒兩樣,我真的由衷感謝居家醫療這項服務。”家住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鎮老年公寓的81歲老人佟大爺對記者說。佟大爺因罹患疾病出門就醫不便,受益于天津市基層數字健共體“云服務”中的居家醫療項目,醫務人員從基層醫院到患者住所上門服務。

            天津市居民李先生也享受到了“云服務”帶來的實惠。他在肺移植術后,需要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物,以及定期監測血藥濃度。由于術后抵抗力低,李先生每次去醫院復診很容易出現發燒等情況。自從家門口的社區醫院上線了居家醫療服務,李先生的家屬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用手機完成預約,在家等待上門采血即可。

            隨著基層醫療機構數字化升級的徐徐鋪開,天津越來越多患者的就診體驗正經歷顯著改善與提升。

            △ 圖片來源:網絡公開信息

            在2020年1月,天津市政府與微醫集團簽署《數字健康戰略合作協議》,天津市成為全國首個全面啟動數字健康建設的省級行政區。天津微醫總醫院(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67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緊密型醫聯體——天津市基層數字健共體,以三醫聯動為基礎,依托天津市標準化全科門診建設,落地云管理、云服務、云藥房、云檢查“四朵云”數字化平臺,為患者提供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醫療健康服務,打通院內院外場景,真正落實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制度,實現“未病能防、有病能診、小病能治、大病能轉、慢病能管”。

            值得一提的是,健共體以慢病管理為切入點,探索醫保“整體打包付費”“按人頭打包付費”等支付方式,根據醫療健康管理質量考核結果,落實“結余留用、超支不補”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了醫保支付方以確定成本為健康結果買單,構建起全新的健康責任機制,形成數字化健康管護體系。

            統計數據顯示,經過一年多實踐,健共體試點基層醫療機構的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達76.68%;對管理時間超過3個月的患者樣本進行分析則顯示,血糖達標率提升了21.58%;已落地按人頭付費的基層醫療機構醫保結余率達到16%-31%。而隨著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民眾就醫便捷度的雙提升,健共體內試點基層醫院的門診量提升了120%。

            據媒體報道,作為牽頭建設運營者,數字醫療平臺微醫基于其“醫、藥、保、數”四項核心能力,目前正在全國落地各種形式的HMO,包括以緊密型醫聯體為組織形式、以醫保整體打包付費為主要支付形式的“城市HMO”;以慢病管理為重點,探索“按病種/按人頭打包付費”的“專病HMO”;以及為社區業主、企業雇員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數字醫療和健康維護服務的“社區HMO”“企業HMO”等多種形式的健康管護組織,切實提升用戶健康指標、降低醫療費用支出增幅。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宣武醫院神經科首席專家凌鋒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醫療很重要的特點在于均值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幫助改變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這對改變中國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狀有很大意義。而依托數字技術構建新時代的數字化HMO,使得優質醫療資源在基層落地被賦予了更多可能,百姓也將獲得更優質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和健康管護服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HMO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