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實體為本 制造當家丨?廣東制造進化論:梯度式培育促優企成長,如何讓新粵商走向“世界一流”?-世界時訊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梁施婷、黃浩博,實習生 秦翔昊 廣州報道

            美的洗碗機工廠,這里同時對接著上下游300多個供應商的生產庫存信息,在云端就可以實現原材料的調配。作為工廠上游的供應商,廣東賽普電器制造有限公司也搭上了數字化轉型的“快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利用數字化平臺,我們可以精確排單,實時地抓取客戶訂單需求,就不會造成多生產、多積壓的問題。不僅慢慢消化掉庫存,通過云端數字管控,企業整體生產效率還提高了30%。”該公司總經理助理俞歡怡表示。

            截至今年11月,廣東市場主體數量突破1500萬戶,規模位居全國首位。企業之間的協同競爭,如同自然界中各種生態關系,而維持“生態”的有機運轉,離不開企業全生命周期梯度式培育。

            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新望認為,大、中、小企業比較協調、勻稱是廣東經濟的一大特點,廣東要做好“大和小”的辯證關系,鼓勵、引導中小制造業民營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補強廣東整體的大產業。

            如何用好1500萬戶市場主體撐起廣東“制造業當家”?近年來,廣東不斷探索構建“宏觀—中觀—微觀”一體化產業政策體系,并著力打造“群—鏈—企”工作架構,對“鏈主”企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等三類企業,分別實施具有針對性的“三大培育工程”和“百千萬計劃”。這保障了企業的梯度銜接,也構建起了現代產業體系。

            這也構成了廣東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一大關鍵路徑,近期召開的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亦進行了系統部署,強調要“抓大企業”,推動形成大型企業頂天立地、中型企業承天啟地、小型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生態。

            “鏈主”企業帶頭

            2021年,廣東“鏈長制”的雛形初現,當中最具特色的一點是,廣東“鏈長制”定向聯系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協調推進產業集群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和重大平臺等培育建設。

            產業集聚是“鏈長制”形成的基礎。在推動產業集群做優做強的同時,廣東“鏈長制”將點狀的特色產業,進一步拓展為鏈狀的產業聯動,實現企業間的融通協同發展。

            依托“鏈長制”的一系列創新舉措很快在各地鋪開。其中,廣州圍繞21個重點產業鏈制定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出臺支持產業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創新性地提出“鏈長+鏈主”的雙鏈式“鏈長制”,由政府層擔綱“鏈長”、企業層擔綱“鏈主”,打破了僅產業部門管產業的慣性思維,堅持全市“一盤棋”協同發力。

            今年初的疫情中,“鏈長制”對保障企業生產發揮著重要作用。廣汽集團是廣州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鏈主”企業,疫情期間通過加強與零部件供應商及經銷商的緊密協同,不僅優化零部件供應體系,爭取零部件盡快恢復正常供應,確保各主機廠盡早挽回生產計劃,還根據市場變化調整銷售節奏和供需計劃,確保終端銷售穩定。

            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方面,江門也建立了15條重點產業鏈“鏈長”“鏈主”協同機制,組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聚集國內外工業產業供應鏈生態各方優質資源,對接本地企業需求,促進本地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鏈主”的企業不僅要梳理產業鏈供應鏈弱項短板,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招商重點,更重要的是需要牽頭組織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作為廣州市人工智能等多條產業鏈的“鏈主”單位,廣州無線電集團釋放出強勁的帶頭效應。

            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無線電集團成員企業廣電運通的新一代AI智能產業基地一期將在明年投入使用。這里將成為廣電運通全球智能設備生產中心、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金融科技創新運營中心、人工智能創新研究中心等四大中心,著力提升企業智能制造生產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東莞在今年也提出將重點加強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鼓勵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在第三代半導體、新型顯示、新能源電池行業應用等領域試點開展產業技術聯動攻關。

            廣東省提出,對獲得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稱號的企業納入“省長直通車”范圍,定期梳理匯總“鏈主”企業訴求,完善企業服務的長效工作機制。從目標來看,到2025年,廣東將在全省范圍內培育形成省級“鏈主”企業60家左右,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擴展至超100家。

            作為鋰電產業頭部企業,欣旺達副總裁梁銳表示,大灣區在鋰電全產業鏈培育了眾多的龍頭企業,居于領先地位,未來要進一步構建一個有活力的、可持續的、戰略性的產業生態體系,必須發揮好鏈主企業的作用,推動協同發展。

            “專精特新”跟上

            圈定產業集群、描繪產業鏈圖譜,落實至企業,廣東在培育企業發展生態方面,形成了從“鏈主”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群——鏈——企”架構。

            其中,“專精特新”企業正成為廣東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廣東正打造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銜接。

            今年8月,廣東省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復核通過企業名單出爐,累計448家粵企入選工信部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名單。

            作為制造大省,廣東的“專精特新”企業廣泛分布在高端裝備、醫藥生物、化工材料、新能源等眾多制造業領域,對產業鏈供應鏈發揮著重要的補鏈、強鏈、延鏈作用。

            今年8月,廣東省工信廳發布《廣東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細則》),明確了優質中小企業由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個層次、梯度銜接組成。“十四五”期間,廣東全省將推動培育十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千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廣東鼓勵大型企業將優質中小企業納入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開放產業集群圖譜,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TCL集團打造的“簡單匯”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入選了今年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典型模式案例集,該模式運用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帶動解決了上下游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產業園區作為企業發展的載體也通過搭建平臺,通過創業服務、產業鏈支持等方式,打通創新創業雙向轉化渠道,重點在鏈上延伸孵化中小企業。南方軟件園行政辦公室葉秀梅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主園區內200多家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占七成以上,近期孵化出了“全志科技”“匯金科技”“虹橋高科”等6家上市企業。園區幫助企業連接上下發展鏈條,對接央企的資源,通過積極舉辦活動,拓展小微企業觸及的資源范圍,對接需求。

            據了解,廣東也正推進新粵商培訓工程,著力建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載體,培育認定22個國家級、93個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培訓、技術檢測、創業、融資等方面服務。

            通過“創客廣東”大賽,廣東也發掘未來的“明星”企業。據了解,前五屆“創客廣東”大賽50強項目中88%的項目已在廣東實現產業化落地,41%的項目與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實現對接合作,催生出一批細分領域中的專精特新、“隱形冠軍”和“單項冠軍”企業。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認為,廣東要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大企業、中小企業承擔不同角色的分工體系,催生更多的“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增強廣東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讓產業集群迸發出更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梁施婷,黃浩博,實習生秦翔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產業集群 龍頭企業 人工智能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