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這是誰的名字?”老師展示了三個用小篆書寫的漢字考大家,隨后又展示了隸書版本,大家一下子歡呼起來,原來這是曹競帆同學的名字。自居家學習以來,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開啟了“小南獅停課不停學”在家上學模式。近日,五(3)班的孩子們如火如荼地開展了“線上趣味漢字交流會”,開展“漢字云研究”,玩出了居家學習的新花樣。
孩子們還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了漢字的字體演變,感受到形聲字的有趣,知道了《千字文》中“閏余成歲”“律呂調陽”“劍號巨闕”的含義,學會了運用網(wǎng)絡搜索、資料查詢、請教他人等調查方式搜集、整理資料,更嘗試寫了一份簡單的“姓氏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
宣志琪同學想了解自己的“宣”姓是怎么來的,通過翻閱書籍和網(wǎng)上搜索,她發(fā)現(xiàn)“宣”姓出自“姬”字,并知道了兩個說法的起源。曹競帆同學提到自己的“曹”姓也出自“姬”姓,這成了孩子們繼續(xù)往下研究的興趣點,在隨后的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姬”這個姓代表了漢族姓氏的起源,是“萬姓之祖”。周鈺涵同學不僅了解了“周”姓的由來,還知道“周”字的寓意。她發(fā)現(xiàn)姓是標志一個人家族系統(tǒng)的血緣符號,是中國人永遠割舍不掉的家族情懷。朱許寧同學了解到“朱”姓源于伏羲氏的大臣朱襄氏,后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于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后代以朱為姓氏。蘇玥寧同學了解到歷史上姓“蘇”的名人很多,活躍在文學、外交、藝術、科學等很多領域。在線上和伙伴們交流時,她高興地說:“原來我的姓這么有名,看來我也要努力啊!”
語文老師袁媛介紹說,這一項“漢字云研究”實踐活動源自課本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但又不限于課本。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寫好、用好漢字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基本功,也是一個學生對民族語言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居家學習階段,“漢字云研究”借助信息技術非常好地鏈接起了語文學習和生活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了開放式“大語文觀”,不僅調動了孩子們對漢字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正確運用漢字的自覺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策劃和開展活動、查找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通訊員 袁媛 孫權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劉彩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漢字云研究 居家學習 在家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