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經濟 > 正文

            文旅融合促進發展 因地制宜美化鄉村

            仲夏已過,湘贛邊百鳥歡鳴,滿目青蔥,生機勃發。

            在這里,曾發生了著名的秋收起義、湘南起義、平江起義,舉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第一面軍旗,誕生了全國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第一個區域性的聯合蘇維埃政府,率先探索和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犧牲了近百萬優秀兒女,走出了近百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記者從映山紅盛開的幕阜山南麓出發,沿羅霄山脈西麓一路向南,縱橫千里,到達南嶺北麓,采訪了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桂東、汝城、宜章等湘贛邊革命老區湖南范圍內的8個縣市,喜看舊貌換新顏。

            正在綠色崛起的紅色熱土

            紅色搖籃,英雄故里。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雖已不見硝煙烽火,不聞馬蹄聲碎,但湘贛邊區人民承先啟后,自強不息,保護開發利用好豐富的紅色革命資源、寶貴的精神財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羅霄山麓再度紅火起來。

            “中國煙花之鄉”瀏陽市,也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這里走出了胡耀邦、王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該市將紅色基因融入山水血脈,奮力走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瀏陽路徑”,不僅一舉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還奇跡般地強勢崛起,現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排名在全國躍升至第8位,連續5年躋身全國工業百強縣15強。

            幽深山谷

            “作為湖南省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縣(市),瀏陽正全面打響‘鄉村振興看瀏陽’的品牌,2021年全市建成275個美麗宜居村莊,在長沙地區排名第一;2022年,全市還將建好240個,讓美麗鄉村煥發‘美麗經濟’新活力。”瀏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愛民介紹。

            位于羅霄山西麓偏北、被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譽為“藍墨水的上游”的平江,森林覆蓋率67.5%,被納入長株潭城市群“綠肺”核心區域,擁有聯合國綠色產業示范區、福壽山-汨羅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8張“國字號”生態名片,享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正挺進“全省縣域經濟十強”。

            記者在位于幕阜山綠水青山景觀環上的平江縣加義鎮泊頭村看到,該村景美如畫,游人如織,歡聲笑語飄蕩阡陌河溪間。

            “2021年6月,泊頭村‘汨羅江十里畫廊文化旅游’項目啟動,由泊頭村集體牽頭周邊5個村集體以資源入股,投資500多萬元打造‘十里畫廊’漂流,去年國慶期間日收益超1萬元,村集體可以獲得16.8%的分紅。通過紅色綠色藍色資源的融合,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將農產品賣出去,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讓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因財政部對口幫扶來到該村擔任第一書記的謝思曉介紹。

            位于現湖南株洲市東北部的醴陵市,毛澤東曾4次來過,并以之為重點,寫出劃時代的革命巨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醴陵市楓林鎮隆興坳村是耿飚將軍的故里,地形、地貌以山地為主,常年溪水潺潺,桃紅柳綠倒映其中,青山綠水四季分明,特色民居整齊劃一,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風尚美、生活美在這里正成為現實。近年來,鄉村振興政策落地,隆興坳村形成以清代古民居耿傳公祠為中心的民俗文化觀景帶、將耿飚故居打造為黨性教育培訓基地、通過“龍氏驅寒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龍新平開展的艾循環生態立體種養253畝解決當地數百人就業、23個新型經營主體直接帶動村民增收100余萬元,2021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5萬元,歷經了一場華麗蝶變。

            記者走訪的茶陵、炎陵、桂東、汝城、宜章等五縣,均曾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羅霄山片區)的扶貧攻堅重點縣。

            其中作為湘南起義首義地的山區農業縣宜章,現已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茶業百強縣、全國臍橙標準化生產示范縣,2021年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文旅融合促進發展,因地制宜美化鄉村。作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溫泉之鄉’,我縣現在進入了湖南茶葉千億元級產業十強縣,莽山正在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宜章縣委副書記、縣長鄧生華對記者表示。

            “云霧山中出名茶”。宜章縣莽山瑤族鄉鐘家村近年來大力發展茶葉,種植面積達2400余畝,帶動全鄉茶葉種植面積8000畝,涌現出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就業。去年底,宜章縣茶葉種植面積6.6萬畝,總產值近5億元,近2萬群眾依靠茶葉致富。

            “千年國飲、始于茶陵”。作為中國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縣,2018年“茶陵紅茶”成功申報為湖南省“一縣一特”農產品,并于2020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近一年來,該縣獲得的榮譽即有:嚴塘鎮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并獲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中國花湖谷雙雙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茶陵白芷”“茶陵風干鵝”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等。

            湖南郴州市轄下的桂東縣位于湖南省最東面,地處羅霄山脈腹地,是“第一軍規”《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頒布地,其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成功創建湖南省生態文明示范縣,被列為2021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連續四年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連續21年保持全省“平安縣”殊榮,已形成中藥材、茶葉、高山蔬菜、楠竹、冷水米、特色小水果等主導產業正創響“桂東山水氧天下”旅游品牌。

            “我們公司的崗梅品種已跟深圳華潤三九醫藥有限公司簽訂了長期合同,每年按2000到4000畝的計劃種植,對方保底收購。”桂東縣瑞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永鳳,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附近320戶農戶就業;2020年起,她每年組織桂東縣部分鄉鎮參加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推動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目前,該縣中藥材種植企業達14家,帶動群眾就業5.84萬人。

            地處株洲市最南端、朱毛首次會面地的炎陵縣,群山連亙,陡谷急流,區位、地勢、經濟先天不具備發展工業的條件,但在全國貧困縣中崛起了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炎陵黃桃更已成為該縣的一張“金名片”。

            在霞陽鎮石子壩村,家家戶戶都種植黃桃,戶均近3畝;黃桃年收益總額達1800余萬元,戶均增收3萬余元。2021年該縣共計銷售炎陵黃桃6.1萬噸,線上銷售占比70%以上。貧困戶譚振華2019年參加微商、短視頻直播帶貨等培訓后從事電商創業至今,運營抖音宣傳農副產品,線上銷售炎陵黃桃黃桃干、蜂蜜等農產品,年銷售額達200萬元,獲評“炎陵電商精英”稱號,成了致富能手。僅炎陵黃桃一種產品,全縣累計4811戶14238名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超過六成的貧困人口通過炎陵黃桃實現穩定脫貧。

            “雞鳴三省,水注三江”。汝城縣位于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是“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

            在汝城縣沙洲現代農旅示范基地,種植大戶張有發正在田間“呵護”他的黃姜苗。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沙洲村時,正是在這里與他親切交流。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張有發帶動11戶農戶以資金和土地入股方式參與種植小黃姜9.8畝,每戶每年可增收8000元;還種植奈李、水蜜桃、水晶梨等水果350畝,年收入約150萬元,帶動村民務工增收40多萬元,被群眾稱作“張千萬”。

            一方紅色凈土,正在綠色崛起。

            (記者 吳礫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紅色資源 中國煙花之鄉 紅色基因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