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今日看點:黃嘉敏:香港長大,喜歡內地;學在廣州,入職深圳 | 生于一九九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鄢敏

            海報/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倩

            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巍 王綺靜


            (相關資料圖)

            圖/ 受訪者供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同年同月,黃嘉敏在香港出生。25年來,她與香港共同成長,經歷時代風云變幻。

            身在香港,心向內地。抓住升學的關鍵節(jié)點,黃嘉敏主動前往廣東求學,嘗試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值此重要時刻,她即將邁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我的想法一直沒有變,我要留在內地”。

            香港長大,愛上內地潮流文化

            新界沙頭角中心小學,黃嘉敏曾在這里度過快樂的小學時光。學校位于中英街上,以石碑為界,一邊是香港,一邊是深圳。當時,年紀尚小的她,看到街上的界碑不免疑惑。通過家人、老師的講述,黃嘉敏慢慢了解中英街背后的故事,從而懂得香港回歸的歷史意義。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黃嘉敏記得,每到7月1日,學校會組織升國旗、唱國歌,紀念香港重回祖國母親的懷抱。“國歌的旋律振奮人心,能給人力量,讓我覺得很感動”。

            雖然從小在香港讀書,黃嘉敏反而對內地的潮流文化更加感興趣。影視劇、歌曲、小說……借助網絡,她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有意思又好玩。”用QQ聊天、發(fā)火星文,黃嘉敏跟內地同齡人一樣,也經歷過非主流時期。如今回想起來,黃嘉敏感覺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完全是當下自然而然的選擇。

            黃嘉敏在香港迪士尼游玩留影

            中學時代,黃嘉敏經常通過羅湖口岸來到深圳,看到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她真切體會到“三天一小變,五天一大變”的深圳速度。

            出于對內地的好感和向往,2016年,黃嘉敏幾乎沒有猶豫,決定來廣州讀大學。“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未來發(fā)展空間更大。”于是,拿著高中成績單,經過面試,黃嘉敏成功保送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我姐姐曾經在這里念書”,因此她對暨南大學并不陌生。跟著姐姐的步伐,黃嘉敏踏上內地求學路。

            黃嘉敏(右列四)參加校內活動

            內地求學,扎根廣東尋求發(fā)展

            周末去沙面閑逛、放假約上三五好友探店……學習之余,黃嘉敏十分享受在廣州的愜意生活。便捷的交通、豐富的產品,智能科技無處不在,打破了內地比較落后的“刻板印象”。

            在黃嘉敏的舊時印象里,羅湖靠近口岸,是深圳最繁華的地區(qū)。“以前我們一家會去南山的果園摘荔枝,那里都沒建起來。”十年過去,南山區(qū)躍升為深圳的中心,聚集了一批龍頭企業(yè),GDP位居全國區(qū)縣前列。

            令她驚嘆的,不僅僅是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黃嘉敏發(fā)現,以往新事物先在香港試水,成熟后再引進內地;現在恰恰相反,內地先嘗“頭啖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支付方式。前兩年,她回香港的時候看到,本地商家開始大力推廣移動支付,而在內地二維碼早已遍布大街小巷。

            黃嘉敏在暨南大學管理學院畢業(yè)留影

            完成本科學業(yè)后,黃嘉敏繼續(xù)在暨南大學深造,今年夏天拿到碩士畢業(yè)證書。又一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她面臨回香港還是留在內地的抉擇。

            六年時間,黃嘉敏完全融入本地圈子,交流也非常順暢,習慣了廣東的節(jié)奏。“家里人尊重我的想法。”投遞簡歷時,她的目標明確,只考慮廣州和深圳。最終,她被深圳南山區(qū)一家公司錄取,7月3日將正式入職。

            事實上,像黃嘉敏一樣留在內地工作的香港青年不在少數。“有些同學在香港讀了一年研究生,又回到內地工作。”近年來,政府陸續(xù)出臺各項促進政策,粵港兩地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黃嘉敏希望,未來內地和香港繼續(xù)加強交流、溝通,加深雙方的認知程度,實現共同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羊城晚報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 暨南大學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