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關全球糧食緊張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引發人們的擔憂。
糧安天下,糧食安全已成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壓艙石。眼下,我國夏糧主產區夏收已拉開序幕。夏糧是我國糧食生產的第一季,約占全年糧食產量五分之一。提早預判夏糧收成情況,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然而,鮮有人知道,糧食產量多少,是否豐收,氣象人也能從氣象分析的角度,做出預報。
糧食產量預報什么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關系極為密切。在作物品種、土地肥力、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等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氣象條件是影響農作物產量變化的關鍵因素。“糧食產量預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動態監測評估氣象條件,特別是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及產量形成的利弊影響過程。”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室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侯英雨說。
侯英雨介紹,每年針對夏收糧油(4月、5月)、秋收作物及全年糧食(7月、8月),國家氣象中心分別發布2次產量預報服務產品,預報內容包括平均單產、種植面積和總產。在作物生長季內,會逐月制作并下發分省、分作物的動態產量客觀預報。在臨近作物收獲時,則啟動農事活動氣象保障專項服務,滾動預報作物收獲適宜指數。
具體來講,國內產量預報農作物主要包括:夏收糧油:冬小麥、油菜;秋收作物:水稻(雙季稻、一季稻)、玉米(夏玉米、春玉米)、大豆、棉花等。針對每一種作物,氣象部門會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評估農業生產全過程有利和不利天氣條件,并提出針對性意見和防范措施。
“不僅是國內,國家氣象中心還開展國外作物產量預報業務服務,主要涵蓋美國小麥、玉米、大豆,印度水稻、小麥,巴西大豆、玉米,阿根廷大豆,澳大利亞小麥,加拿大小麥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和縣級氣象部門還結合當地生產實際開展特色農業產量預報服務。”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室副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李森補充說。
侯英雨表示,目前,長江流域油菜和西南地區冬小麥收獲已接近尾聲,江淮、江漢正在收獲,北方大部冬小麥處于灌漿乳熟期,長勢總體較好,預計大部在6月上中旬成熟收獲。冬麥區大部春季以來光熱條件適宜、墑情較好,苗情持續轉化升級,氣象條件總體利于小麥生產,如后期不出現重大氣象災害,預計今年仍將是一個豐收年。
糧食產量如何預報
那么,糧食產量究竟是如何預報的?
“簡單來說,靠監測、搭建模型和計算。”侯英雨說,既要依靠地面觀測、衛星遙感等手段監測作物的長勢,也要通過建立作物生長模型,將生長關鍵期的氣象影響因素充分考慮進去,最后通過計算等手段,給出產量的預報結論——這其實和通過數值天氣預報系統預報天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承擔該項業務的國家氣象中心經過多年積累,研發了基于數理統計、農學參數、作物生長模擬模型、衛星遙感資料的多元化作物產量預報技術,建立了產量預報業務服務系統。
其預報方法主要是運用作物生長期間的氣象條件、作物長勢及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情況等,搭建產量氣象預報模型。同時,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技術,建立作物遙感長勢監測和遙感估產模型。最后,在綜合各類預報模型預測結果的基礎上,農業氣象專家會對糧食產量客觀預報進行分析、訂正,得出最終的預報結論。
“今年,我國首次應用高分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夏糧分布情況,很好地解決了此前糧食產量氣象預報面臨的‘作物分布數據不精細’的問題。”侯英雨說。
李森表示,產量預測會商機制也讓作物產量預報更加準確。同時,全國氣象部門間的技術合作、氣象與農業等相關部門的互聯互通,也有助于不斷提升我國作物產量預報的準確率、時效性及精細化程度。“近年來,全國糧食總產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9%左右。”李森強調。(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