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會影響眾多學子及家長 資料照片
【資料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12月12日,廣州中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意味著中考即將進入第二個“三年改革期”。未來三年,改革將帶來哪些變化和影響?關注成績“硬道理”的同時,如何未雨綢繆?羊城晚報記者多方采訪業內權威和專家,梳理出以下家長學生需要了解的“干貨”:省統一命題不等于全省一張試卷;若名額分配明年取消限制性分數,將帶來“弱校雞頭”入讀名校機會提升、推高第三批次錄取分數、名校教學面臨挑戰等三大現象;新增3萬普高學位,但錄取不確定性增加;未來三年,中考志愿填報以“保穩”為主,不要冒進。
針對不同情況設計多套試卷
2021年至2023年,廣州中考經歷了第一個三年改革期,2024年至2026年將進入第二個三年改革期,兩個三年的改革,有何不同與側重?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名譽校長吳穎民認為,第一個三年改革期,國家的一系列中考改革文件和政策、高考新政還沒有出臺,第二個三年改革期要融入和消化國家及省的相關新政和要求。
改革方案顯示,市統一命題逐步向省教育考試院命題過渡,但2023年將保持市統一命題不變。
對于廣州市的學生來說,應如何理解這一變化?吳穎民解析,這一變化是落實教育部要求中考命題歸到省級層面統一管理,主要是為了提高命題質量,讓命題更能體現國家現在推動的課程改革、學業水平、素養導向等綜合評價的要求。
“但不要絕對化地理解為省統一命題就等于全省考一套試卷。”吳穎民表示,全國高考也分好幾套試卷,根據不同區域特點考不同試卷。廣東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如果用一套考卷可能顧得了粵東西北就顧不了珠三角,因此,在積極做好由市命題逐步向省命題過渡的同時,相關部門已經向省里建議,針對教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不同情況設計多套試卷。
卓越教育中考政策資深研究員伍睿提醒,廣州學生首先需要注意市考題目與省考題目的區別,如語文科的名著閱讀,近年在廣州市考中列為選做的附加題,但在2022年的廣東省考屬于必做題,安排在第一部分“積累運用”中;又如數學試卷的題量,廣州市考一般為25題,廣東省考只有23題;其次是需要了解廣東省考往年的出題方向,并借助新課標進行題型專項訓練,提前適應省考試卷。
增三萬學位,但錄取不確定性增加
改革方案明確指出,“十四五”期間,廣州市新增約3萬個公辦普通高中學位。最直接的利好,當然是將有更多廣州孩子能讀上普通高中,享受到優質公辦普高的教育資源。
粗略盤點,未來三年將擴大招生的名校有: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華附”)黃埔校區高中規模60個班;廣東實驗中學白云永平校區規劃為完全中學,初中36班、高中48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灣區學校預計招收30個高中班……
但家長和學生也需注意,普高學位供給增加的同時,考生人數也在逐年攀升。擴招、考生增多和命題變化或將給未來三年普高錄取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2022年中考可看作一次未來中考的小規模預演:考生增加約2萬人、普高學位增6000多個;結果是普通高中錄取最低控制線為545分,比2021年的515分上升了30分;全市平均分為576分,比2021年上升6分;普高的各梯度投檔線比上一年提高了20分;高分考生人數大幅增加,750分以上考生為1452人占比1.3%,而2021年僅為240人占比0.27%;導致學校錄取分數波動大,前一年錄取情況對下一年參考性降低,高分滑檔情況增多;一些考生因志愿填報不當不能去到心儀學校。
因此對于未來三年的中考學生來說,一定要更多地研究中考政策,志愿填報保穩為主,不要冒進。
名額分配或取消限制性分數
名額分配是中考最大的紅利政策,沒有之一。過去幾年,平均約三個考生競爭一個名額分配指標。
中考改革方案指出,名額分配招生學校適用范圍、比例保持不變,即還是50%。但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規范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從2020年入學的初中一年級新生起,普通高中學校名額分配招生一律不得設“限制性”分數線。也就是說,2023年將取消名額分配的限制性分數線。
過去,指標到校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是由學校近三年第三批最低錄取分數的平均值降低20分。這帶來了流標的問題,比如A初中分配到華附1個名額指標,但該校成績最好的學生考分也達不到華附過往三年錄取分數平均分降低20分,則這個指標作廢,將回到第三批指標池。但如果2023年后取消限制性分數,則A校第一名無論考分多低都能入讀華附。
這將帶來三個現象。
第一,沒有流標了,名額分配是初中校內競爭,“弱校雞頭”也許更有讀好高中的機會。這一政策,有利于引導小升初家長不再焦慮追逐名校,理性抉擇、計算博弈,緩解“擇校熱”。
第二,可能推高第三批戶籍生的錄取分數。因為過去名校30%-50%的名額都會流標,回到第三批錄取,但今后第三批沒有這一“福利”了。
2020年廣州中考一定程度上曾經預演過這一情況,當年由于各校名額批錄取分數大幅降低,造成流標大幅減少,回到第三批的指標大幅減少,就出現過推高第三批次錄取分數的情況。
再看2022年,全市名額分配計劃23513個,約占全市普通高中招生總計劃37.70%,計劃完成率約83%,即流標17%(3997個指標)。設想如果沒有限制性分數,這17%的指標都將在第二批完成錄取,第三批錄取的26210個指標將減少3997個,占了第三批錄取指標總數的15%,第三批錄取競爭將更為激烈,大概率會推高錄取分數。
第三,名校教學面臨挑戰。對于學校來說,錄取了不少遠低于第三批錄取分數的同學,如何協調學習層次跨度比較大的學生,挑戰巨大。一位名校校長直言:“700分的學生和600分的學生,放在一起怎么教?雖然學校本來就有施行分層教學,但也是700分以上的學生分三個層次,不可能跨度一百多分的學生分七八個層次。”
因此,限制性分數取消后,家長和學生也要理性填報,如果成績差距太大入校后難以跟上同學腳步,學校也難以針對性輔導,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非中心區跨區招生規模將擴大
改革方案明確,南沙區等部分普高學位供給相對寬裕的區,可將區屬普高不超過25%的招生計劃面向外區招生。在非中心城區,引入省外優質教育資源新建的區屬普通高中學校,可將部分招生計劃面向全市招生。
目前,區屬普高跨區招生比例為15%,能夠全市招生的學校為省屬和市屬的十來所普高。
吳穎民認為,教育是關系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民生問題,也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一環,廣州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讓南沙、黃埔等區屬學校擴大區外招生規模,讓省外優質教育資源創辦的學校全市招生,是提升廣州城市吸引力、服務大灣區人才需求的積極舉措。
卓越教育中考政策研究團隊認為,南沙等區增加外區招生計劃的比例,能增加中心城區與非中心城區的學生流動。升學區域在中心城區(如老三區、天河等區域)、預估中考成績在第三梯度附近的考生,受益最大。這些考生在本區可選擇的學校較少,外區招生計劃增加能讓他們有更多選擇,有更多機會被示范性高中和引入國家、省、市優質教育資源新建的普通高中學校錄取。
具體來說,可能增加跨區招生計劃的學校有:黃埔區的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黃埔區開源學校,南沙區的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中學、廣州市第二中學南沙天元學校、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南沙實驗學校,廣州市增城區應元學校、廣大附中增城實驗中學等。
隨遷子女升學將有更多學位
改革方案明確,隨遷子女升學實現“各區招收隨遷子女比例的范圍統一,戶籍生和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投檔錄取規則統一”。這意味著隨遷子女將有更多學位,減輕非戶籍生的升學焦慮。
伍睿認為,由于“隨遷子女”定義的調整,港澳生及永久居留的外國學生均參與隨遷子女類別的招生錄取,其錄取分數不一定會大幅度下降。同時,統招批次(即第三批次)的隨遷子女與戶籍生同時投檔,未用完的隨遷子女招生計劃可能不再直接劃入補錄,進一步縮減補錄的機會,非戶籍生升學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努力提高成績,合理填報志愿,仍然是提升錄取把握的重要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