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農機手們十分繁忙。就在麥子朝著它們最后的成熟努力的時候,農機手們正駕駛著收割機朝著這片希望的麥田駛來。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冬小麥97%以上都靠機收,其中30%需要機械跨區收割。
收割機的轟鳴聲,從未見朝霞的黎明一直響到晚霞褪去的黃昏;麥粒從收割機倉門傾瀉而下的聲響,感染著期待收獲的農民,也感染著成就收獲的機手。麥穗殘留的味道混合著土地的氣息,在濃起來的月色里,讓人變得沉穩莊重——“顆粒歸倉”是農民辛勤耕耘的期待,也是機手輾轉千里的希冀。
小麥豐收了,大家都高興
“每天從早上五點多一直得忙到晚上十點多,趕上旺季能干到凌晨兩點。”來自陜西渭南的朱軍是“三夏”麥收大軍中的一名農機手。日程滿、行程滿,是朱軍每個“三夏”時節的狀態。5月20日從河南南陽開始,6月2日再到陜西一直收割到6月11日,休整兩天又動身前往甘肅。
為了抓緊時間搶收,朱軍早上起床后匆匆吃些早飯就出發下田作業了,經過連續幾個小時的作業,午飯時間基本上被推遲到下午兩三點,趁著收割機卸糧的工夫,草草地吃些簡易午飯,有時就是用火腿腸和礦泉水充饑。
“累是累了點,但是多勞多得,麥收旺季也就這十多天。”朱軍告訴記者,他一天最多時候能掙1萬多元,在河南和陜西一共收割了1000多畝地,算下來掙了6萬多元,“今年收割的費用是一畝地50-60元,如果是連片的麥地,收費還可以降低。”
“剛到河南前兩天,我收割的是蠶豆。”頗為幽默的朱軍講起了有趣的小故事,“我駕駛的收割機比較先進,經過調整就能收割蠶豆了,收入也不比收割小麥低。兩年前,我購買了這臺收割機,國家給了7萬多元的補貼,到手花了19萬元,不到兩年就收回了成本。”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比去年增加了11%,進一步加大對智能高效農機、糧食烘干及成套設施設備的支持力度。
“今年小麥長勢好,產量能到1300-1400斤,比往年高了不少。”朱軍笑著說,“豐收了,農戶高興,我也替他們高興,大家都高興。”受去年洪澇災害影響,河南部分地區冬小麥播種較往年推遲了十多天,然而通過農民和農技員的辛勤勞作,再加上農機手的日夜搶收,確保了今年小麥再次豐收。
望著波浪起伏的麥田,滿目金黃;守著麥香四溢的糧倉,滿心歡喜。這是今年“三夏”帶給朱軍的第一印象。
跨區轉運進村下田,一路暢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的情況下,收割機能否順利轉運順暢下田是跨區作業路上繞不開的話題,出發前朱軍心里也是打了個問號。
“我們這個車隊有100多臺農機,一路上都很暢通。”出發前,朱軍需要準備好跨區作業證,還要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在下田作業期間,核酸是三天兩測,“有專門人員來地頭給做核酸檢測,很方便。”
朱軍作業的第一站河南省就開通了農機轉運“綠色通道”,在高速口、交通要道等處設置固定核酸采樣點便利跨區作業人員進行核酸采樣。
據了解,為了保障夏糧收獲順利進行,農業農村部聯合小麥主產區采取超常規舉措,壓實責任、打通堵點、完善預案、強化服務,環環緊扣做好小麥機收工作。
6月2日,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云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說,為確保農機跨區轉運通暢,今年農業農村部督促各地將農機及零配件納入重點物資運輸保障范圍,開通農機“綠色通道”,確保作業機具優先查驗、優先放行;對跨區作業人員提供核酸抗原檢測、屬地備案等“一站式服務”,確保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健康碼綠碼且體溫正常的跨區農機手能夠正常作業,對載有零配件的機收服務車輛同等對待。對核酸檢測結果超過48小時的農機手和農機車輛及配件承運司機,實行核酸抗原檢測“即采即走即追”管理,確保麥收作業不停頓。
繃緊安全作業弦,全程順利
38歲的朱軍每年麥收季都要長期跨區作業,妻子在家中照看兩個女兒,年過六旬的父母經營著一家商店。在談及每年的家庭收入時,朱軍說每年都能攢下一筆錢。
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對全社會這個“大家”而言,夏糧豐收了,全年糧食產量就托底了。對機手的小家而言,夏糧生產安全了,家庭幸福就穩穩的。
農閑時在合作社擔任農機檢修員的朱軍練就了維修收割機的好手藝,他每天收割作業前后都會對收割機進行檢查,確保收割作業的安全。
“作業過程中最擔心的就是收割機出問題,有時候一耽誤就是一整天,要是趕上配件需要更換就更麻煩。”在往年朱軍都會自己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今年好了,只要打一個電話,很快就有專業人員來幫忙維修。”
在河南,朱軍每到一地,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都會將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專供加油站等聯系方式及時告知他。一旦出現問題,撥通電話,就會有專門服務夏收農機手作業的指導服務組和小麥搶收應急服務隊前來精準指導服務,安排應急支援,解決麥收難題。
據了解,今年農業農村部指導各省在有麥收任務的縣設立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跨區作業機具集中停靠點,提供必要的防疫、生活、加油、維修等條件。組織農機產銷企業跟隨機收隊開展配件維修流動服務,確保有件能換。麥收主產區省、市、縣公布小麥機收問題受理熱線電話,實行24小時專班值守,第一時間解決機收作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為了督促各地切實落實相關措施,從5月29日開始,農業農村部陸續派出9個工作組分赴相關省份,下沉一線開展小麥機收專項指導,深入田間地頭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確保各地麥收不受疫情影響,不漏一塊地、不漏一戶麥,實現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即使再忙,也堅持每天往家里打一通電話,這樣心里才踏實。”出門在外的朱軍與千里之外的家人之間相互牽掛,“放心吧,一切都很順利、很安全。”每次與家人通話時都會說上這樣一句話,也會把政府的保障措施說給他們聽,“這是一種心安。”朱軍說。
今年參與跨區機收的機具達25萬臺,總量充足。千千萬萬個像朱軍一樣的農機手為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默默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記者 高林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